微信掃碼進行關注
隨時隨地手機看最新資訊動態
5863次瀏覽
【中玻網】玻璃是光的容器,充滿了想象力。昨天(1月13日),在美麗的西子湖畔,我國較早的高規格全部玻璃藝術三年展啟幕—“透器·透氣”2014杭州全部當代玻璃藝術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德國、法國、英國、中國等近30位玻璃藝術家的百余件作品爭奇斗艷。
透器,亦透氣。兩個諧音的主題詞從玻璃藝術的本身特質到東方哲學的層面,表現出玻璃的本性,也詮釋出這一傳統器物的人文精力。“玻璃在都市生活中越來越受到喜愛,其精巧剔透的質感已經成為了時尚的標志。”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這場展覽旨在改變人們對玻璃的認識,從器物的使用到表達心靈的巨大轉變。”
走進美院美術館一樓圓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藝術學院理查德先生的作品,一紅一白兩塊并排磨砂質感的玻璃磚,內部兩個白色的橢圓圈,用較簡的手法,卻表現出了玻璃的通透,“當代全部玻璃藝術領域較為關鍵的一點在于溝通,通過展覽更為深刻地理解玻璃藝術,并豐富通過作品展現的文化。”理查德先生從15歲開始便學習玻璃藝術,主要關注玻璃鑄造的研究。
另一邊,墻上一組玫紅色天鵝作品深深地抓住了觀眾的眼球,作者是來自美國費城的安博·考恩女士,她具有匠心地將玻璃的柔軟與石膏的堅硬無缺結合,流露出濃厚的西方文化,如中世紀宮廷貴婦的長裙般華麗典雅。
與一樓展廳的簡素典雅不同,拾級而上,二樓展廳流光溢彩,如葡萄美酒夜光杯般絢麗。兩艘玻璃小船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玻璃技藝。作者是來自美國的玻璃藝術家史蒂文·溫伯格,他運用較其復雜的鑄造工藝,讓兩艘小船中間均有一條弧形的氣泡帶。
另外一組名為“無如”的作品,仿佛五個不倒翁,圓潤卻又不失靈動。五個黑色身體的“不倒翁”帶著一頂透明白色帽子,身體上靈動的紅色條紋,融入了中國書法的元素,顯得格外精致。“這組作品需要在當下即刻完成,紅色玻璃需要在液體狀態下畫到黑色的玻璃上,一旦上色便不可更改。”香港有名玻璃藝術家王鈴蓁女士介紹道。
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李玉普帶來的一組非洲印象系列作品,每一件作品都采用磨砂與光面兩種質感的玻璃混搭,外加五彩燈光的渲染,將玻璃的通透性展現得充分透徹。
玻璃藝術的異彩也始終含著一種黏稠的追懷。清華大學關東海的作品,表現了中國古城墻的歷史與滄桑,表現了一個當代藝術家對社會的思考。他說:“中國玻璃藝術的差異化越來越顯著,每個藝術家的個性得以體現。”
一排流光溢彩的葵燈在眼前展開,彷佛帶領觀者進入到古代的夜市,河中美麗的河燈,享有小橋流水的愜意。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這組名為“葵燈·鋁·南潯”的作品將玻璃鑄造成葵花形狀,置于水中,在顏色燈光的映襯下,珠光流轉,實現了玻璃與光的無缺結合。
“玻璃藝術就是要將玻璃的通透之氣,打造成為通透之境,將玻璃的內在氣韻,通過手、眼、心形成一氣通透的心靈系統。”許江認為,“玻璃的內在,就是吹制、打磨、鑄造等一系列工藝,以及其與人生命的聯系。”
玻璃藝術品大多是案幾上裝飾品,但是中國美院公共藝術學院院長楊奇瑞,卻將玻璃藝術帶入了公共藝術空間,“這是一種屬于大時代的大藝術,是一種哈姆雷特式的發問。”楊奇瑞的一組名為“色相”的作品,運用一個玻璃鑄造的人頭,加上色彩艷麗的服裝,用來表現變化的哲學,“無論每個人的人生如何不同,較終都會歸于人的本質,玻璃鑄造的人頭擺脫了生理層面的禁錮,反添了一些詼諧、時尚與輕松。”
此次玻璃展由中國美術學院與澳大利亞國立藝術學院共同策展,旨在推進中國玻璃藝術的發展。展覽將持續到3月5日。(記者 王婷 通訊員 潘瑋 金曉依)
版權說明:中玻網原創以及整合的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標明文章來源
免責申明:以上觀點不代表“中玻網”立場,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中玻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玻網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及應用建議。但因轉載眾多,或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標錯來源,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0571-89938883,我們將第一時間更正或者刪除處理,謝謝!
【中玻網】日前,有投資者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提問旗濱集團:我國先階段光伏產能已經超出全球需求,公司光伏產品應收賬款節節攀升,貴公司對光伏產...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