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玻璃集團公司虧損、湖南株洲光明玻璃集團虧損、山西光華玻璃有限公司虧損、
沈陽星光
建材集團虧損……,中國
平板玻璃行業的這些排名靠前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繼去
年重新陷入虧損后,今年仍然虧成一片。
國家經貿委經濟運行局建材處處長呂桂新在接受本報采訪透露,今年1-5月份,全
行業凈虧損1.1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虧損達2 .29億元。
繼續虧損幾乎已成定局。呂說,“還有新的生產線將點火投產,產量一時還降不下
來”,其結果只能是庫存逐月增加,價格有可能繼續下跌,企業扭虧也無從談起。
據中國
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副秘書長張佰恒估計,即使不再新上生產線,較早
也要到2004年,才能消化目前過剩的產能,達到供求平衡。在此之前,中國平板玻璃行
業不得不吞下重復建設的苦果。苦果
事實上,2001年平板玻璃行業就已飽嘗苦果,今年的虧損無異雪上加霜。張佰恒說:
“玻璃價格已接近或低于成本線了。”
去年玻璃平均價為每重量箱63元,較上年下降了16%,今年1—4月平均價只有56元,
同比又下降了10%以上,價格已經跌到谷底。以4 毫米的白色
浮法玻璃為例,出廠價是
每平米12元左右,其成本卻是每平米14元。
國有企業很快就吃不住勁了。統計顯示,今年1-4月份,與去年同期相比,行業內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下降竟達1824%。張說:“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虧損面已達65%。”
“就是虧損也得繼續生產。”株州光明玻璃集團一位人士解釋說,玻璃行業的一個
特點是,生產線一旦停產,就得報廢。而相當一批平板玻璃生產企業是虧損的,很難從
銀行取得流動資金貸款。企業不得不低價傾銷玻璃,回籠資金,購買原材料,維持生產。
他承認,企業因此會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我們公司今年的虧損估計不會比去年少。”
就是這樣的價格,企業的庫存還是一路攀升。據國家建材信息中心對46家企業的庫
存統計,其4月底的庫存已從去年的905萬重量箱增加至1 494萬重量箱,增加了65%。
張佰恒認為,這一切主要是因為生產能力增長過快。1999年、2000年兩年僅投產7
條浮法玻璃生產線,增加生產能力1725萬重箱,而2 001年一年就有15條浮法玻璃生產
線投產,新增浮法玻璃生產能力約3140萬重箱,年增長達14%。2002年、2003年玻璃
產量將維持10%以上增長的速度。
張說,“協會曾經測算過,我國平板玻璃消費量年均增長僅在5%-8%之間,相
對于現在兩位數的增加速度,毫無疑問會出問題。”在他看來,即使不再新上生產線,
“較早也得到2 004年才能形成供求平衡。” 惡夢重演
國家經貿委經濟運行局建材處處長呂新桂認為,造成平板玻璃行業今日困局的直
接原因是重復建設,“這已是第二輪了。”
靠前輪出現在1995年到1997年,當時浮法玻璃的成本利潤率高達138%,銷售利潤
率高達100%,有人戲稱浮法玻璃的生產線就是印鈔機,這導致各種投入資金紛紛涌向玻璃
生產行業,全行業每年新增投產約十條生產線,產量以1 4%的速度遞增。
好景不長,短短兩年時間,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導致浮法玻璃的價格從較高的每重
量箱100元,猛跌到每重量箱60元,僅1997年一年,全行業就虧損將近1 0億元。
針對這種局面,我國建材行業不得不提出淘汰落后小玻璃廠、三年內不上馬生產
線等措施進行壓產,累計關閉小玻璃生產線淘汰了24 0條小玻璃生產線,壓減落后生
產能力2800多萬重量箱,玻璃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價格回升,企業經濟效益好轉。到
2000年,全國平板玻璃行業扭虧為盈,實現銷售收入1 84億元,利潤總額16.9億元,
銷售利潤率9.1%,一批國有大中型玻璃企業終于在這一年實現脫困。
但是,在好轉的形勢下,重復建設的暗流又開始涌動,許多玻璃企業認為自己賺
錢的機會又來了,從1999年下半年以來,全國冒出新建、在建和籌建的浮法玻璃生產
線達3 9條之多,我國平板玻璃企業大多只有一兩條生產線,呂桂新說:“企業從規
模效益來說,當然希望多上生產線。”
從資金來源上就可以看出企業的積較性。這39條生產線總計投入資金105億元,其中
絕大多數是企業自籌資金。“有的是企業客戶的錢,有的是職工集資,還有通過拖欠
設備款、抵押職工住房取得銀行貸款的。”呂說。
這39條生產線增加的生產能力接近7000萬重量箱。經測算,扣除淘汰落后工藝代
替原有的1900萬重量箱,實際新增平板玻璃產量是已經壓減產量的2 倍多,相當于
2000年全國玻璃生產能力的32%。
重復建設的惡夢再度重演,2000年全行業扭虧的大好局面則成了曇花一現。2001年,
全行業雖然盈虧相抵后仍有7.12億的盈利,但已是難掩頹勢,象洛陽玻璃集團、株
州光明玻璃集團等一批2000年剛剛脫困的企業再次陷入虧損。呂桂新說,“這39條生
產線中,違規的就有26條。”其中地方經貿委越權審批的15條,地方計委越權審批的
5條,由企業自行建設的是6 條。
情急之下,國家經貿委去年5月緊急叫停,發文通知一律停止各類平板玻璃項目的
審批。凡未經國家經貿委批準列入國家計劃的項目,正在籌建的停止籌建;已經開工
的立即停工;已經建成的生產線不得點火;已經建成并投產的生產線也要在清理的基
礎上提出處理意見。
當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地方相關部
門一律停止審批任何形式的擴大
平板玻璃生產能力的建設項目,更不得化整為零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十五”期間
改善品種結構、填補市場空白的優異浮法玻璃項目,一律按項目性質和審批程序分別
報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審批。凡未經國家批準的平板玻璃項目各商業銀行將一律不
給予貸款,包括短期流動資金貸款。
通知下發后,部分省市對本地區違規生產線進行了查處,有關責任人做出了檢討,
如沈陽星光浮法玻璃公司、萍鄉浮法玻璃廠檢討稱自身沒有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缺少
紀律觀念和大局意識。江西省、江蘇省、大連市、北京市、浙江省等省市經貿委、計
委,就本地區玻璃重復建設問題向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進行了說明,表示要吸取教
訓,認真學習,理解國家有關政策文件精力,避免發生此類錯誤。也有少數企業表示
緩建、暫時停建生產線,一些已建成的生產線采取相應措施推遲點火,以避免對市場
造成集中沖擊。
呂說:“如果去年不是及時清理重復建設,加強政策引導和行業協調,平板玻璃
行業去年就會處于虧損境地。”
不過,呂桂新承認,平板玻璃的重復建設已經成為事實,投入資金已經下去了,處理
起來比較難,“已經點火的生產線,也不可能關掉。”結果,3 9條生產線中,無論是
否違規,誰都不肯言棄。體制問題
在國家有關部門對平板玻璃企業出手干預的同時,有相關人士提出了不同意見。中國
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李欣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玻璃并不是關系國計民生
的重要產品,從長遠看國家應該放開審批,由市場來尋找供求的平衡點。
呂坦承,之所以動用行政資源來制止平板玻璃行業的重復建設,“幫助國有企業
脫困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大面積虧損的同時,其他經濟成分的企業仍然有1.2億
的盈利。
“這是因為國有企業綜合成本高”,株州光明玻璃集團有關人士說,“象我們還
是在企業辦社會,有醫院、學校、俱樂部,6000多在冊職工中,就有一半下崗,包袱
沉重,無法與民營企業、合資企業競爭。”
在全行業54家大中型生產企業,有50家系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全行業虧損
持續下去,國有企業只有越發艱難。于是制止重復建設,恢復供求平衡,幫助國有企
業脫困對于主
管部門來說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呂桂新承認,行政審批只是一種特例而不是一種常例。從短期看,加強審批
管理不失為防止重復建設的應急手段,但從長遠看,行政審批只會愈來愈弱化而不是愈來
愈強化,對于一般項目尤其是競爭性行業的建設項目,其決定權將交給投入資金者,其生
死權將交給市場,而相關部門主要通過法律、稅收、環保、信息等非行政手段,進行宏觀
調控。“放開是大勢所趨。”
問題的癥結在于,目前國有企業與其他經濟成分企業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呂桂
新說,“國有企業得加快改制,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