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纖維制品被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其中電子、交通和建筑是較主要的三大應用領域,也代表了世界玻纖產業在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
與全部相比,我國玻纖產品品種規格少,應用范圍窄。但這些情況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我國的玻纖產業還存在大量市場空間未被挖掘,尤其是在一些應用領域,許多細分市場甚至根本未被開發。因此,我國的玻纖企業只要能認準市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就一定能得到豐厚回饋,這也是為什么玻纖產業在我國被稱為“朝陽產業”的原因所在。
產量增速超世界平均水平
20世紀較后幾年,在國家
建材局符合市場化要求的發展戰略的引導下,玻纖行業無論是在總體產量還是在各種先進的玻纖產品的產量變化上出現了可喜的變化。
我國的玻纖產業從改變公開初期開始起步,用二十年的時間成為了目前世界玻纖產品的第二大生產國,產量增長速度明顯快于世界玻纖產量增長速度。1985年我國的玻纖產量只有屈屈7.1萬噸,勉強占世界玻纖產量的1/20,但進入90年代后,玻纖工業突飛猛進,在2001-2003年世界玻纖業產量徘徊不前、陷入瓶頸的時候,我國玻纖產量仍然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2003年47.3萬噸的年產量幾乎已經達到世界玻纖產量的1/5,提前達到并超額完成國家“十五”計劃規定的玻纖年產量38萬~40萬噸的奮斗目標。
進口大于
出口局面得以扭轉
我國玻纖行業屬于外向型結構,進口和出口一直呈雙向增長態勢,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玻纖產業的蓬勃發展,進出口更是保持高速增長,2003年出口量已經達到玻纖總產量的59.1%。較高的進出口比例表明,我國玻纖業已經完全與全部玻纖市場接軌,產品產量與質量上的提高使得我國玻纖業的全部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另一方面,我國經濟持續穩步的發展也增加了國內對國外先進玻纖產品的需求。這種健康的外向型結構導致了一種良性循環。
我國玻纖業過去一直處于逆差狀態,但出口與進口的差額一直在縮小,到2004年上半年初次實現貿易順差5917.55萬美元,完全扭轉了整個行業進口大于出口的局面,估計2004年可實現進出口貿易額10億美元以上,貿易順差打破1億美元。這種局面的出現得益于池窯拉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出口的強勁拉動,池窯拉絲產品已經成為出口的增長支柱。
從進口來看,我國玻纖行業的進口集中度比較高,主要進口商品集中在國內緊俏的電子級玻璃纖維紗、布以及一些下游熱
門產業所急需的玻璃纖維增強基材。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玻纖產品結構不夠完善,在滿足國內需求方面還存在著一定難度。
三足鼎立格局日趨明顯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玻纖行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重組,產品質量和產品結構得到大幅度的優化和提高。以巨石、泰山、重慶為首的三大玻纖企業只用了十年左右時間就發展成為10萬噸/年以上生產能力的重要大企業,成為行業的三大基地。
在新一輪擴張浪潮中,國內三大玻纖巨頭都制定了擴充計劃:巨石集團計劃在西部建成總生產能力超過9萬噸的中堿玻纖生產和出口基地,并在2010年前在浙江桐鄉建設完成“中國巨石30萬噸玻纖工業基地”;泰山玻璃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計劃在“十五”末,確保無堿玻璃纖維生產能力達到18萬噸;重慶全部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繼1999年大渡口建立20萬噸粗紗生產基地后,又在2004年底在重慶長壽晏家工業園建10萬噸玻纖細紗生產基地。
據相關人士統計,2004年底,三大基地的產能集中度已經達到60%以上,未來5年里,玻纖行業的三巨頭格局將會日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