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碼進行關注
隨時隨地手機看最新資訊動態
9069次瀏覽
【中玻網】德國光伏發電再創紀錄:上周五以及周六,峰值的光伏發電量超過22GW/h,相當于即時其全國用電量的一半。這個面積比我國云南省還小、年日照小時數與我國東南省份相近的國家,卻有著大部分國家非常大的光伏發電裝機數量——26GW。其中近90%的電站都是用戶端的屋頂電站,更可觀的是,這90%的裝機都是并網發電的。
德國案例充分說明,城市對于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利用仍有著巨大潛力,而且光伏發電用戶側就地并網消納并不存在技術瓶頸。一直被認為是“垃圾電”的光伏發電創出了令人矚目的紀錄。
反觀國內,截至2011年,中國光伏累計裝機3.3GW,只有德國的一成半左右,而且這些累計裝機中的75%是西部荒漠電站,用戶端的分布式利用只占到四分之一,而這四分之一還基本上都沒能并網。
如果說我國光伏發電的國內市場已被啟動,那么城市中的分布式利用還是個尚未被深入開發的領域。
我們看到,德國對于屋頂電站的開發頗有心得。德國相關部門從1990年開始對屋頂光伏提供資金支持,“千戶光伏屋頂計劃”應運而生,對初始建設資金進行補貼。之后,同年12月,頒布了《上網電價法》,對光伏發電進行電價補貼。在那之后,到1995年“千戶光伏屋頂計劃”完成時,德國的光伏裝機已增長到18MW。可以說,對于初始建設的補貼過渡到直接的電價補貼撬動了德國的光伏發電市場。
而且,從一開始,光伏發電就跟用戶直接發生了關系。市場的需求外加相關部門的支持政策,較大促進了市場的發展。靠前波發生反應政策的成功讓之后的“十萬戶屋頂計劃”也取得了成效,加之2000年頒布的《可更新能源法》從法律層面確保了電力公司對可更新能源的收購以及以較高價格收購,德國的光伏以及其他可更新能源發展都漸入正軌。
對中國光伏發展比較熟悉的人們也許能看得出來,在發展光伏發電方面中國遵循了德國模式。在實施的“光電建筑”以及“金太陽示范工程”上都屬于用戶側并網的分布式發電,并且也對初始建設資金進行50%~70%的補貼,2006年頒布《可更新能源法》也規定了電網的全額收購。2011年又建立了光伏發電的標桿電價,保證了開發商的長期利潤。
但為什么中國的用戶側并網發電沒有像德國那樣蓬勃發展呢?
靠前,“金太陽”以及“光電建筑”對于項目規模的要求是個門檻。財政部要求用戶側項目裝機量不小于2MW,對于一般建筑來說,這樣的裝機對于屋頂面積來說是個大挑戰。第二,中國的標桿電價還是一刀切的形式。既沒有因為不同資源區而劃分差別電價,也沒有因為項目規模大小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價格,這使得小規模項目的經濟性受到嚴重威脅。第三,也是較為重要的一點,即便有《可更新能源法》要求電網要全額購買可更新能源發電,但在實施過程中卻舉步維艱。
筆者以為,要解決好這一系列問題,首先要在法律法規上實現打破。歐洲和美國都有分布式發電的立法,電力公司必須充分允許分布式發電接入,其次才是技術和利益平衡的問題。不得不說的是,在分布式可更新能源發展的過程中,確實應該考慮到這種供電模式給電網帶來的問題,如電能計量、管理模式和經濟利益等,但電網也應對可更新能源發展表示出誠意,不要讓并網成為分布式能源利用的非常大瓶頸。
中國的東部地區與德國的光照資源十分相似,年日照時常數都在1500小時左右,而且作為能源的主要負荷區,分布式的光伏發電十分適合在這些地區發展,但由于上述的一些原因,這些地區都不被認為是發電的理想選擇。如果有支持政策能促進東部地區分布式能源的發展,將會收獲多贏的結果。
在太陽能以及可更新能源的長跑中,其實世界各國都才剛剛起跑,中國不應該在這個綠色競賽里落在后邊。
版權說明:中玻網原創以及整合的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標明文章來源
免責申明:以上觀點不代表“中玻網”立場,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中玻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玻網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及應用建議。但因轉載眾多,或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標錯來源,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0571-89938883,我們將第一時間更正或者刪除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