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環渤海區域的經濟聯合為企業提供了商機。但是,面對日韓已經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國內企業要順利邁入異國市場的
門檻卻并非易事。會上,日韓兩國商會負責人就國內企業在合作“標準化”方面提出了諸多建議。
韓國進口商會會長權純漢表示,隨著中國環渤海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韓國已有不少企業將目光投向該地區,除三星、 LG電子、現代等大型企業外,很多中小企業也有意在此發展。目前,僅天津就居住著 3萬韓國人, 1500余家韓國企業在津投入資金。與此同時,韓國市場也對中國產品有很大的需求,許多企業愿意與中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此次商會帶來的 18家企業均為中小企業,他們主要想通過雙方的貿易合作,對中國市場有更深入的了解,為今后投入資金打好基礎。大理石、陶瓷制品、建筑材料、紙制品、動物草料、各種藥材、石化產品及測量設備和實驗室內儀器等在韓國均有市場需求,同時也是本次采購的要點產品。
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目前許多國內企業擁有優異的產品和優惠的價格,但是由于不熟悉韓國企業的準入標準而丟掉商機。據權純漢介紹,很大程度上,中韓企業難以達成經貿合作并不是產品或市場的因素,而是由于國內企業不了解業務操作規則。首先是語言障礙。有的國內企業送交的相關產品資料只有中文,沒有翻譯,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分歧。其次,交易規則難以統一。例如,有的企業提供的產品報價只按金額核算,而全部通行的是按美元核算。同時,標價含糊不清,不明確是到岸價還是原產地價,這樣,在業務的操作過程中會造成一些誤會。如果中國企業能夠按照全部上通行的規則進行業務操作的話,不僅容易讓韓國企業接受,同時洽談進程也會加快。
國內企業的產品價格體系不太穩定,也給韓國企業選擇合作伙伴帶來一些難度。例如同樣一件產品,國內幾家企業的報價會相差 50%甚至一倍或兩倍。這樣使韓國企業無法認定該產品真實的市場價格,就會造成便宜的不敢買,貴的也不敢買。同時,目前中國有的企業綜合性強,產品門類很多,但在有經驗性上比較欠缺,不能把一種產品做精。韓國企業特別注重與有經驗性的企業合作,愿意選擇有有經驗品牌的廠家。
其實,國內企業在與日本企業的合作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上述問題。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此次該機構帶領日本 53家企業參加洽談,涉及汽車和機械零部件、原料及電子產品等。有的日本企業表示,國內企業的零部件質優價廉,但計量格式沒有按照全部 ISO認證標準制定,因此阻礙了雙方的合作。該負責人同時強調,國內企業應該拓寬與國外企業的經濟交流,及時掌握市場動態和信息。在提供報價時做好參照,有的產品價格變化很快,如果企業不掌握市場較新價格,報價不切實際的話,難免會讓人感覺沒有誠意,不利于雙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