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碼進行關注
隨時隨地手機看最新資訊動態
4952次瀏覽
【中玻網】“三年?那還是樂觀情況。”談到中國化解產能過剩所需時間,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24日在北京如是說。
產能過剩被認為是眼下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點之一。目前,中國的產能過剩已從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傳統產業蔓延至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據正規統計,500種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00多種產量居世界靠前。
此前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針對3000多家企業的調查顯示,超過2/3的企業認為要化解當前的產能過剩需要3年以上時間。
對此,李毅中在24日北京舉行的中國工業化論壇上指出,中國當前的產能過剩不是個別行業的問題,而是帶有整體性的問題;不是表面現象,而是有多方面的深層原因。“產能過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化解也非短時間內可以完成。”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正規為化解產能過剩頻頻“出招”,但這一痼疾仍然“久治不愈”,甚至曾一度有加劇的態勢。
在李毅中看來,化解產能過剩工作之所以努力多年卻成效不大,主要原因在于認識不統一,“宏觀上看是過剩的,微觀上看不過剩;今天看是過剩的,明天可能反倒成了短缺”。而認識不統一,相關政策措施就無法真實落到實處。
李毅中指出,當前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存在以下幾個難點:一是因淘汰落后產能而導致的人員失業問題如何解決,二是資產處置和銀行壞賬,三是如何應對淘汰落后產能在短期內給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地方財政收入造成的消較影響。
“化解產能過剩帶來的陣痛不可避免,但從長期來看,這些代價都是值得的。”李毅中強調。
他建議,應當盡快推行資源稅、環保稅改變,使資源、環境約束內化為企業成本,使企業利潤回歸正常軌道;同時,適當增加直接融入資金比例,減少間接融入資金,即鼓勵企業更多通過發行股份公司憑證等方式融入資金,而不是通過銀行;更重要的是切實改變過分重視GDP的地方官員政績考核標準。這些都有助于遏制盲目投入資金的沖動,解決產能過剩難題。
版權說明:中玻網原創以及整合的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標明文章來源
免責申明:以上觀點不代表“中玻網”立場,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中玻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玻網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及應用建議。但因轉載眾多,或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標錯來源,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0571-89938883,我們將第一時間更正或者刪除處理,謝謝!
上一篇:玻璃企業大面積冷修減產暫不會發生